Collective Dreaming / 集体梦境
黎佳仪
2020
个人经历, 游戏, 山寨/模仿, “边界”, 语言/翻译, 性别认同, 女权/女性, “他者”, 日常生活, 宗教, 神话, 时间, 过程相关, 梦境
戏剧作品《集体梦境(Collective Dreaming)》,该作品结 合了传统剧场的结构与行为艺术的内核,探讨社会中的个体 是如何由集体经验所塑造的。为了强调一种集体经验,《集体梦境》的剧本创作融合了多个现有文本,其中包括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环形废墟》和三岛由纪夫的诗歌《伊卡洛斯》。故事描绘了一群人以同时做梦来创造一个女人,梦中的女子 是集体想象力的产物,从构建她的身体,到教会她用特定的 语言唱歌。 在梦中,这种特定的语言是由拼音作为基本元 素组成的,每一个梦中的人,通过哼唱同一首拼音组成的歌 曲,彼此相连。《集体梦境》 放大了人与集体之间的博弈 与张力,引发观众去感知和思考个人如何受到集体行为的影 响 与塑造。在剧中,主角最后向观众发问 : 我们的存在是本 真的吗 ? 这最后的点睛之笔,提炼了整场表演所营造的一种 不确定性。
美的事业
夏诚安
2019
“异化”, 都市文化, 山寨/模仿, 政治波谱, 幽默感
美的事业(美学大师告诉你为何艺术家需要团队风采)研究中国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传统开始于毛时代,起源于对解放军的崇拜,在文革时代达到顶峰并逐步演变成实现个人崇拜的手段。集体主义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改革开放后,集体主义作为提高工人效率,加强雇员忠诚度的一种有效管理思想,被一批生长于毛时代的企业家重新提起并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在这样资本主义的语境之中,产生于共产主义时代的集体主义讽刺地成为了剥削工人的手段。本书将集体主义的理论强加于艺术创作之上,进一步探讨权力崇拜与自由表达的关系。
买椟·还椟
夏诚安
2019
全球化, 都市文化, 消费主义, 山寨/模仿
买椟·还椟 借助摄影从两个角度探讨文化商品化。 “买椟” 研究商业文化如何介入中式文化传统并通过影像塑造刻板的文化美学。商业文化常通过塑造刻板文化形象以改造消费者的潜意识认知,以此影响其消费习惯。“买椟” 使用商业摄影手法美化中国文化商品,以此加深观众对于中式美学的固有印象。但通过保留商品的工业加工痕迹,“买椟”试图打破商业摄影制造的文化幻境,质疑商业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刻板解读与重复挪用。 “还椟” 记录了芝加哥唐人街的商铺空间。虽然唐人街在西方语境下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在唐人街商铺中,中国文化仅仅作为一种文化标签与其他文化标签共存,成为一种为旅游业服务的商业文化景观。这样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去反思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它打破了在单一文化语境下,同一文化的多个刻板符号所塑造出的文化幻像,而文化作为商品的附属属性的实质被充分显露了出来。
中华蛩蠊
夏诚安
2020
“异化”, 都市文化, 山寨/模仿, 政治光谱(左右之分)
中华蛩蠊探讨民族主义对文化符号的创造。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在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一书中指出,许多常被认为悠久的传统事实上只有很短的历史,有些甚至是被发明的。发明传统是在近代国家观念与民族主义发展中所出现的特有文化现象,常作为推行国家团结、合理化文化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与大多数文化现象不同的是,发明传统是难以被人察觉的,因为国家与民族主义在近代社会中已经成为默认的概念。也正是因为不被人察觉,发明传统并加强发明传统的传播成为了民族主义者有力的政治工具。中华蛩蠊是在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地区发现的稀有昆虫,它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作品将昆虫模型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杂交,为其添加更多除国籍之外的文化含义。通过操纵一个文化空壳,并最大程度地抹消文化符号的美感,中华蛩蠊意在呈现发明传统的过程,并揭示传统在近代社会作为培养民族主义的工具本质。
家欢
周裔婷
2019
记忆, 虚构的现实
整件作品通过塑造两个空间,以时光倒流的方式回顾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第一个空间模仿上世纪放映厅的格局,主体为一部十五分钟左右的短片,短片内容是家中的女儿——家欢向我们讲述自己的父母;第二个空间是基于家欢的记忆,复原在多次搬家中家庭空间样子。整个空间的行走路线按照时间倒流,与影像文本提及的事件呼应,从家欢的现在与未来展望,到被抄家的时刻,父亲出走的时段,家欢刚出生的时间里,最后走向父母结婚时的新房。
我们把回忆都留在夏威夷了
孙小棠
2018
全球化
On a remote island far away from continent, plastic wastes occupied its beaches and shores. These plastics, carried by the ocean currents, traveled all the way from around of the world, and ultimately landed at the middle of the Pacific, on the shores of Hawaii. On those items abandoned by us, traces of our lives remained. The shape of the plastics and texts on them tell signifythe previous owners’ identity. Digested by the ocean, exposed to the sun and tides, those objects eventually decomposed into pieces of unrecognizable debris. Our individual evidence of existence, therefore, was unified into this collective relic of modern humanity, buried at the unmarked mounds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Now, I grind the plastics I collected into fragments, and cast them on this island, on the Kamilo Beach where the plastic remains are buried.
Here I am
刘丽娟
2018
个人经历, 全球化, 城市化, 移民/迁徙, 西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 过程相关
One’s self as a social identity can be reduced to an ID photo - a symbol floating between the virtual space and the real space. Inspired by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the ID photos, In this series, I take the ID photo out of daily application, Blow it up to life size and question the way that it is viewed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 in a real city scene, presenting a state in which the individuals’ facial features are clear yet the identity is blurred in the urban space.
局外人
何卉奇
2017
“异化”, 城市化, 女权/女性, “他者”, 日常生活, 幽默感, 虚构的现实
《局外人》是作者首次运 用短片形式创作的作品。全 片用平淡荒诞的情节描述了 一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的一 系列场景。公寓主人与客人 的日常酬答与反常场景的交 错并进,引出观众自身“身体 与设备”的迷局。短片中,作者一人分 饰两角,用真假交错的对 白和情节,创造出一个博 尔赫斯式的虚拟世界,一 个多重投射、循环往复的 套层空间,其中隐含着大 量或双关或相悖的细节。短片的对话和情节反 应着现代社会人类对时间 ,空间和空间中物用功能 性的感受缺失。用梦境般 的现实生活,扰动了遍布 生活节点的惯性模式。
神秘岛
何卉奇
2018
个人经历, “异化”, 城市化, “后人类”, 女权/女性, “他者”, “系统”, 日常生活, “乌托邦”, 幽默感, 虚构的现实, 权力规训系统/身体
《神秘岛》是艺术家何卉奇2018年的影像作品。其中,以现代空间作为现代微观权力结构的象征,探讨 了惯性系统驯服肉身的过程。作品呈现了一组操控集体行为的实体建筑空间以及一个对用户施加 \"最佳路 径\" 的数字流动空间。任何空间--无论是私人的,公共的抑或是虚拟的--都是运作中的系统机器,挑战及 重新安排进入其中的肉身。影像标题 \"神秘岛\" 取自凡尔纳(Jules Verne)著于1874年的科幻小说.同名影 像作品《神秘岛》(2018)影射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 \"监狱群岛\"(carceral archipela- go)的概念,旨在探索空间影响身体的各种方式。作品由四个频道组成,叙述了一则当代生存寓言,并对高度管制的城市空间系统进行鲁滨逊荒岛般的想 像。艺术家设想了孤立的一个原点,在那里人们一遍遍重置自己的生活以反抗规训控制,《神秘岛》展现 了各种类型的当代空间中的纪律规训机制,并假设了一种策略可通过离奇的想象以抵御惯性一般的驯服。随著现代科技网络不断剥离人类现实生活,集体意识愈发疏离,当现代权力线掌控着潮汐引力,惯性好 似生存困境一样摆在面前,融入体系又或者在边缘挣扎死亡?是迎合还是放弃?这种孤身在日常生活中导 航新秩序系统的过程就像在挑战一系列荒岛求生游戏。在如此险恶复杂的空间中人能否,又是否应该夺回 对自己的主权?
CSSD (One Degree of Freedom)
徐思行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边界”, 移民/迁徙, 跨文化, 语言/翻译, 种族和民族认同, 西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 “他者”, “系统”, 日常生活, 虚构的现实, 历史, 日常物件的表达
CSSD是“Chinse Steel/Steal Security Door”的缩写。这是一个围绕着一扇在纽约市华人区常见的中式不锈钢防盗铁门展开的侦探故事,涉及一扇消失了的门和九个主要角色。CSSD本身是一个编码化了的名字,也是一种文化流通中的密码——谁有权力打开一扇中国(式)的门?我希望通过一种更加不卑不亢的方式讲述(而非输出)这种复杂的建立在文化和知识体系中的权力关系,也是将我自己作为生活在美国多年的中国人的观察和体验转化到这九个角色(侦探、小偷、朋友、敌人、外国人、窃听者、外星人/小孩、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当中。在创作过程中,这件作品的形式几经更改,经历了摄影、绘画、雕塑、装置,在目前主要以“书”的形式呈现。但如同故事中失窃的门,这个侦探故事的正文也不存在,构成一本书的结构—人物列表和介绍、目录、注释、梗概、术语表—成为了书的本身。这件作品为我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贯穿始终的叙事宇宙,但自己本身并未完成。随着其他作品的创作,叙事宇宙中的人物逐渐丰满,这件作品不存在的故事正文也会慢慢浮现。与此同时,我将这九人的叙事宇宙作为创作的一个大框架。我在制作每一件作品的前或后会用这九个角色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及他(们)的基础设定作为提纲,书写一篇或多篇300字的英文故事,是为梗概。每个故事与作品(雕塑/装置)配套且相关。
Picture Writing Worksheet (080808)
徐思行
2020
个人经历, 全球化, 语言/翻译, 记忆, 时间, 解构, 后殖民/第三世界/globalsouth
《看图写话(080808)》试图解开一个存在于童年回忆里的符号:那面常常在学校教室出现的半白半绿的墙。通过一番简单的搜索不难发现,这样的墙在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很是常见,用油漆覆盖下半面墙是一种更为经济的保护墙面的做法。而这件作品则旨在赋予这个深入个人与群体记忆的符号超越其现实意义的另外含义。我用墙体制作的原材料石膏做了八块石膏板,置于墙上,成为墙的碎片。这些石膏板成为了书写的表面,在其上我采用了私人记忆里的图像和文字—小学课文《和时间赛跑》插图中奔跑的男孩、夸父追日的传说、08年北京奥运会等等,用英语考试中常见的提供词语、看图写话的形式将其整合。这些符号与其说拼凑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更像是那些提供的词语本身,成为思考个人回忆与国家过去的提示。小男孩向着时间奔跑,中国运动员向着胜利奔跑,那第三世界的中国在向哪里奔跑,又在追逐着什么?
R/K(F/E)
徐思行
2020
个人经历, 全球化, “边界”, 移民/迁徙, 跨文化, 语言/翻译, “他者”, 虚构的现实, 战争相关, 关系(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国与国etc)
《R/K (E/F)》的灵感来源于在一本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二手书里发现的手写留言。在留言中,Kevin (K) 曾把这本书作为25岁生日礼物送给Rachel (R),但最终书本辗转流回市场,被我买到。这个事件中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让我着迷:不知是何种关系的二人,一位智利作家,一个中国读者,一本作为礼物却被丢弃的书,一封书中的信……仿佛充满了对于不同文化、语言与个人关系的隐喻。我用巨大的几何形状水泥块呈现一张高度抽象、分割的老式书桌,遗落在地面,并在常用于保护桌面的pvc塑料布上用丝网印刷进行印制,将想象中一处写信的场景打碎成几块故事版一样的画面。白色的石膏线条则作为路径,穿梭在几何形状之间,成为了拼凑起这个虚构故事的向导,却又不指明具体的方向。与这件作品配套的两则英文故事别在雕塑作品诞生之前与之后创作,其中Kevin和Rachel对应朋友和敌人(谁是敌谁是友则留给观众去想象),一个中国人则扮演了故事的观察者与想象者。
Icon Effect
朱峰毅
2020
“异化”, 解构
没有什么骗术是值得被明目张胆的使用的,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应用CGI逐渐成为了一个特例 - 当虚拟的物体在渲染之后与现实环境融为一体时,它们的存在是由各种电脑数据决定的事实已不再被人在意。就此推断,当代替了物理,光线,时间等自然因素之后,这些电脑数据的化身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制造和解构图像景观的规范。“Icon Effect”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我将3D软件中指涉物体位置和方向的xyz轴标示一一标记在我真实拍摄照片中的物体上。乍一看这个作品可能是对3D文化的迷恋,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标示是如何左右着我们对图像的认识。我的出发点是,xyz坐标轴作为一个在数学,物理及计算机图形领域中不断被打磨并频频出现的元素奠定了它指涉三维环境的属性。当它在照片中 (一个新的环境)出现后,人们也无法避免的将它与物体的位置及朝向产生联系。
Airplane Mode / 飞行模式
朱峰毅
2019
“异化”, 消费主义, 日常物件的表达
万物不断演变的概念再次被继续发掘,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很难把他们与其原始形态产生联系。在作品“⻜行模式”中,我用夸张的广告形式来强调被呈现的⻜行模式与它原始形态的差别。对我来说,⻜行模式作为一个手机功能,之所以能在远离互联网的生活方式中重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行模式在与新的元素不断组合并创造新的意义 - 在作品中无论是孤立的⻜行座椅,挑逗的文字还是沉浸式的自然图像,都在为⻜行模式的演变作出贡献。 我倾向于把这个现象与大自然的开放性做类比,不到最后不能预知万物最后的形态和目的。
FLESH PAERT🥳系列 / UNTITLED 92
黄泽坚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互联网, 社交网络,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男性气质, 记忆, 幽默感, 解构, 陌生人/社交软件
我在社交软件Tinder的个人介绍说:“我是一名艺术家。我用扫描仪扫描你的身体然后用你的皮肤做一个雕塑。试图记录和视觉化陌生人身上的荷尔蒙。”
FLESH PAERT🥳系列 / UNTITLED 2+6
黄泽坚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互联网, 社交网络,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男性气质, 记忆, 幽默感, 解构, 陌生人/社交软件
我在社交软件Tinder的个人介绍说:“我是一名艺术家。我用扫描仪扫描你的身体然后用你的皮肤做一个雕塑。试图记录和视觉化陌生人身上的荷尔蒙。”
SOLO SHOW “FLESH PARTY🥳”, 2019
黄泽坚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互联网, 社交网络,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男性气质, 记忆, 幽默感, 解构, 陌生人/社交软件
我在社交软件Tinder的个人介绍说:“我是一名艺术家。我用扫描仪扫描你的身体然后用你的皮肤做一个雕塑。试图记录和视觉化陌生人身上的荷尔蒙。”
The Skin of a Huamn Being / 人类皮囊
Joy LI 黎佳仪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城市化, 都市文化, 消费主义, 山寨/模仿, “边界”,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女权/女性, “他者”, 日常生活, 神话, 时间, 肖像
《人类皮囊(The Skin of Human Being)》探讨了一个人如 何将自己融合进这个已经建立好的世界中——扮演已经存在 的角色、穿着由他人设计的衣服、认同共享的社会规则,人 们从这种确定中感到一种安全感,但同时也承受其带来的束 缚。作品标题中所说的“人类皮囊”,是指一种通过不断学习与模 仿现有的样本,而获得的社会皮肤。我们活在这些社会皮肤 之下,同时活在他人的体验之下。
纸箱系列
陈古
2017
个人经历, 全球化, “后人类”, 消费主义, “边界”, 移民/迁徙, “他者”, 建筑相关, 自然景观, 环境与生态, 记忆, 时间, 言论自由, 机构批判, 虚构的现实, 公共空间, 跨学科研究
2017年创作的“纸箱系列”,选取大众通用的spaceo牌纸箱,通过纸箱的结构特点进行榫卯连接,从而由纸箱正形和负形构成了一系列临时雕塑装置。这种看似静穆却岌岌可危的临时状态与人群、生活、栖息地相关;纸箱作为景观脱离了原本的生产和消费场景,这种脆弱的材质指向了两种向内及向外的“空”。
Uwhere to go
欧杨
2020
个人经历, 城市化, 虚拟现实, “边界”, 记忆, 时间, 过程相关
-空间装置现代化形成的速度是一种怎样的速度?每天都生活在同样的城市,每天看到的景观却不同,时空发生折叠,一路过来,上升即下降,出口即入口。生活其中的人们在每日变化的城市记忆的重影里摸索前进,不再共享相同的空间经验。我的城市正在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高大的建造机械堆起了一座又一座摩登大楼,没有建成的楼层和楼层间只有一座灰色的水泥楼梯相连。在安静的夜晚,灯光下的水泥楼层就像发光的工业废墟。儿时我曾从楼梯滚落过,下楼梯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带有危险性质的动作。在一个昏暗的、没有终点却又可以随时选择离开出口的旋转楼梯,带来了工业废墟的压抑感,观察者只能借由手中的电筒一步步拾级而下,重复再重复的动作,一天又一天拆除而重建的高楼,直到他们走到想要出去的楼层为止,可以一直在其中盘旋而下,感受高速的现代化带来的被动的下坠感。
Cryptonym of Its Final Chapter
一子
2019
个人经历, “异化”, 城市化, “后人类”, 虚拟现实, 山寨/模仿, 建筑相关, 自然景观, 日常生活, 记忆, 虚构的现实, 光, 幽灵学
空间装置 实体再现了材质缩减到最简的数码空间 由匿名上传的风景图片和灯光制造景深 机械下雪装置和烟雾器 与缺乏来源信息的六频环境环绕声音 Byredo Rose of no man‘s land玫瑰香水一起复制感官中的通感 建造一个疏离的浪漫化了的人工景观。
A Minimizing Plan
一子
2017
游戏, 幽默感, 政治事件
由三个视觉中带有五角星且在全球享有拥有高度权力和话语权的国家/组织的旗帜构成的三幕游戏 观众可以选择性的用一个白色的球去撞击旗帜中立体化了的五角星 不带有重力的五角星会随之漂浮而走 带有重力的白球摔出旗帜底面的表面后会下坠直到开启下一幕场景 如此循环 游戏没有任何分数 成就以及结局
在盒子里
励明娜
2019/12
个人经历, 都市文化, 日常生活, 幽默感, 光, 日常物件的表达, 跨学科研究
在盒子里 是一个新媒体表演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人却并不孤单的故事。表演者在一个半透明布料围起来的盒子里进行表演。盒子里有四盏灯和四个开关。灯是表演中用于表达情感的媒介。四个开关除了可以控制灯的变化之外,还可以触发不同的音乐,比如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或是一段循环的录音。通过开这些不同的开关,表演者可以做出现场音乐。这个作品通过一种舞台化的风格,反映了艺术家对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城市的夜景,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排排的公寓楼窗口其实都各不相同,每一个窗户都有不一样的灯和不一样的颜色。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小盒子里,每个人的盒子都很特别,拥有不一样的故事。在这个表演作品中,盒子比喻了一个个体人类的世界。当日常的室内家居变成了一个用灯和音乐创造的想象空间,我们是不是其实都在表面的平静之下拥有自己的小小魔法世界呢?
家书
韩佳希
2020
个人经历, 全球化, 跨文化, 种族和民族认同, 西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 日常生活, 时间, 历史, 跨学科研究
在18-19世纪瑞士格拉鲁斯(Glarus)的纺织业鼎盛时期,很多代理商去到一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纺织品贸易。他们将贴有织物样品的信件寄回Glarus,然后Glarus的纺织公司根据亚洲的样品设计和生产了那些符合亚洲市场审美的织物,并将这些织物卖回了那些亚洲国家。为了获得正确的设计和销售,代理商和纺织公司用书信进行来回往复的沟通。我出生于中国贵州,那里有靛蓝蜡染工艺的传统。我用了一种相反的方式在Glarus和我的家乡之间建立了联系:我将著名的瑞士纺织产品Glarner Tüechli作为样品寄给我的家人,要求他们将样品带到村子里做传统蜡染的工房,让那里的妇女们根据样品做一块相似的布出来。就这样我开始了和家人不断寄信与收信的旅程。
Collective Dreaming / 集体梦境
黎佳仪
2020
个人经历, 游戏, 山寨/模仿, “边界”, 语言/翻译, 性别认同, 女权/女性, “他者”, 日常生活, 宗教, 神话, 时间, 过程相关, 梦境
戏剧作品《集体梦境(Collective Dreaming)》,该作品结 合了传统剧场的结构与行为艺术的内核,探讨社会中的个体 是如何由集体经验所塑造的。为了强调一种集体经验,《集体梦境》的剧本创作融合了多个现有文本,其中包括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环形废墟》和三岛由纪夫的诗歌《伊卡洛斯》。故事描绘了一群人以同时做梦来创造一个女人,梦中的女子 是集体想象力的产物,从构建她的身体,到教会她用特定的 语言唱歌。 在梦中,这种特定的语言是由拼音作为基本元 素组成的,每一个梦中的人,通过哼唱同一首拼音组成的歌 曲,彼此相连。《集体梦境》 放大了人与集体之间的博弈 与张力,引发观众去感知和思考个人如何受到集体行为的影 响 与塑造。在剧中,主角最后向观众发问 : 我们的存在是本 真的吗 ? 这最后的点睛之笔,提炼了整场表演所营造的一种 不确定性。
美的事业
夏诚安
2019
“异化”, 都市文化, 山寨/模仿, 政治波谱, 幽默感
美的事业(美学大师告诉你为何艺术家需要团队风采)研究中国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传统开始于毛时代,起源于对解放军的崇拜,在文革时代达到顶峰并逐步演变成实现个人崇拜的手段。集体主义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改革开放后,集体主义作为提高工人效率,加强雇员忠诚度的一种有效管理思想,被一批生长于毛时代的企业家重新提起并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在这样资本主义的语境之中,产生于共产主义时代的集体主义讽刺地成为了剥削工人的手段。本书将集体主义的理论强加于艺术创作之上,进一步探讨权力崇拜与自由表达的关系。
买椟·还椟
夏诚安
2019
全球化, 都市文化, 消费主义, 山寨/模仿
买椟·还椟 借助摄影从两个角度探讨文化商品化。 “买椟” 研究商业文化如何介入中式文化传统并通过影像塑造刻板的文化美学。商业文化常通过塑造刻板文化形象以改造消费者的潜意识认知,以此影响其消费习惯。“买椟” 使用商业摄影手法美化中国文化商品,以此加深观众对于中式美学的固有印象。但通过保留商品的工业加工痕迹,“买椟”试图打破商业摄影制造的文化幻境,质疑商业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刻板解读与重复挪用。 “还椟” 记录了芝加哥唐人街的商铺空间。虽然唐人街在西方语境下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在唐人街商铺中,中国文化仅仅作为一种文化标签与其他文化标签共存,成为一种为旅游业服务的商业文化景观。这样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去反思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它打破了在单一文化语境下,同一文化的多个刻板符号所塑造出的文化幻像,而文化作为商品的附属属性的实质被充分显露了出来。
中华蛩蠊
夏诚安
2020
“异化”, 都市文化, 山寨/模仿, 政治光谱(左右之分)
中华蛩蠊探讨民族主义对文化符号的创造。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在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一书中指出,许多常被认为悠久的传统事实上只有很短的历史,有些甚至是被发明的。发明传统是在近代国家观念与民族主义发展中所出现的特有文化现象,常作为推行国家团结、合理化文化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与大多数文化现象不同的是,发明传统是难以被人察觉的,因为国家与民族主义在近代社会中已经成为默认的概念。也正是因为不被人察觉,发明传统并加强发明传统的传播成为了民族主义者有力的政治工具。中华蛩蠊是在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地区发现的稀有昆虫,它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作品将昆虫模型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杂交,为其添加更多除国籍之外的文化含义。通过操纵一个文化空壳,并最大程度地抹消文化符号的美感,中华蛩蠊意在呈现发明传统的过程,并揭示传统在近代社会作为培养民族主义的工具本质。
家欢
周裔婷
2019
记忆, 虚构的现实
整件作品通过塑造两个空间,以时光倒流的方式回顾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第一个空间模仿上世纪放映厅的格局,主体为一部十五分钟左右的短片,短片内容是家中的女儿——家欢向我们讲述自己的父母;第二个空间是基于家欢的记忆,复原在多次搬家中家庭空间样子。整个空间的行走路线按照时间倒流,与影像文本提及的事件呼应,从家欢的现在与未来展望,到被抄家的时刻,父亲出走的时段,家欢刚出生的时间里,最后走向父母结婚时的新房。
我们把回忆都留在夏威夷了
孙小棠
2018
全球化
On a remote island far away from continent, plastic wastes occupied its beaches and shores. These plastics, carried by the ocean currents, traveled all the way from around of the world, and ultimately landed at the middle of the Pacific, on the shores of Hawaii. On those items abandoned by us, traces of our lives remained. The shape of the plastics and texts on them tell signifythe previous owners’ identity. Digested by the ocean, exposed to the sun and tides, those objects eventually decomposed into pieces of unrecognizable debris. Our individual evidence of existence, therefore, was unified into this collective relic of modern humanity, buried at the unmarked mounds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Now, I grind the plastics I collected into fragments, and cast them on this island, on the Kamilo Beach where the plastic remains are buried.
Here I am
刘丽娟
2018
个人经历, 全球化, 城市化, 移民/迁徙, 西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 过程相关
One’s self as a social identity can be reduced to an ID photo - a symbol floating between the virtual space and the real space. Inspired by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the ID photos, In this series, I take the ID photo out of daily application, Blow it up to life size and question the way that it is viewed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 in a real city scene, presenting a state in which the individuals’ facial features are clear yet the identity is blurred in the urban space.
局外人
何卉奇
2017
“异化”, 城市化, 女权/女性, “他者”, 日常生活, 幽默感, 虚构的现实
《局外人》是作者首次运 用短片形式创作的作品。全 片用平淡荒诞的情节描述了 一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的一 系列场景。公寓主人与客人 的日常酬答与反常场景的交 错并进,引出观众自身“身体 与设备”的迷局。短片中,作者一人分 饰两角,用真假交错的对 白和情节,创造出一个博 尔赫斯式的虚拟世界,一 个多重投射、循环往复的 套层空间,其中隐含着大 量或双关或相悖的细节。短片的对话和情节反 应着现代社会人类对时间 ,空间和空间中物用功能 性的感受缺失。用梦境般 的现实生活,扰动了遍布 生活节点的惯性模式。
神秘岛
何卉奇
2018
个人经历, “异化”, 城市化, “后人类”, 女权/女性, “他者”, “系统”, 日常生活, “乌托邦”, 幽默感, 虚构的现实, 权力规训系统/身体
《神秘岛》是艺术家何卉奇2018年的影像作品。其中,以现代空间作为现代微观权力结构的象征,探讨 了惯性系统驯服肉身的过程。作品呈现了一组操控集体行为的实体建筑空间以及一个对用户施加 \"最佳路 径\" 的数字流动空间。任何空间--无论是私人的,公共的抑或是虚拟的--都是运作中的系统机器,挑战及 重新安排进入其中的肉身。影像标题 \"神秘岛\" 取自凡尔纳(Jules Verne)著于1874年的科幻小说.同名影 像作品《神秘岛》(2018)影射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 \"监狱群岛\"(carceral archipela- go)的概念,旨在探索空间影响身体的各种方式。作品由四个频道组成,叙述了一则当代生存寓言,并对高度管制的城市空间系统进行鲁滨逊荒岛般的想 像。艺术家设想了孤立的一个原点,在那里人们一遍遍重置自己的生活以反抗规训控制,《神秘岛》展现 了各种类型的当代空间中的纪律规训机制,并假设了一种策略可通过离奇的想象以抵御惯性一般的驯服。随著现代科技网络不断剥离人类现实生活,集体意识愈发疏离,当现代权力线掌控着潮汐引力,惯性好 似生存困境一样摆在面前,融入体系又或者在边缘挣扎死亡?是迎合还是放弃?这种孤身在日常生活中导 航新秩序系统的过程就像在挑战一系列荒岛求生游戏。在如此险恶复杂的空间中人能否,又是否应该夺回 对自己的主权?
CSSD (One Degree of Freedom)
徐思行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边界”, 移民/迁徙, 跨文化, 语言/翻译, 种族和民族认同, 西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 “他者”, “系统”, 日常生活, 虚构的现实, 历史, 日常物件的表达
CSSD是“Chinse Steel/Steal Security Door”的缩写。这是一个围绕着一扇在纽约市华人区常见的中式不锈钢防盗铁门展开的侦探故事,涉及一扇消失了的门和九个主要角色。CSSD本身是一个编码化了的名字,也是一种文化流通中的密码——谁有权力打开一扇中国(式)的门?我希望通过一种更加不卑不亢的方式讲述(而非输出)这种复杂的建立在文化和知识体系中的权力关系,也是将我自己作为生活在美国多年的中国人的观察和体验转化到这九个角色(侦探、小偷、朋友、敌人、外国人、窃听者、外星人/小孩、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当中。在创作过程中,这件作品的形式几经更改,经历了摄影、绘画、雕塑、装置,在目前主要以“书”的形式呈现。但如同故事中失窃的门,这个侦探故事的正文也不存在,构成一本书的结构—人物列表和介绍、目录、注释、梗概、术语表—成为了书的本身。这件作品为我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贯穿始终的叙事宇宙,但自己本身并未完成。随着其他作品的创作,叙事宇宙中的人物逐渐丰满,这件作品不存在的故事正文也会慢慢浮现。与此同时,我将这九人的叙事宇宙作为创作的一个大框架。我在制作每一件作品的前或后会用这九个角色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及他(们)的基础设定作为提纲,书写一篇或多篇300字的英文故事,是为梗概。每个故事与作品(雕塑/装置)配套且相关。
Picture Writing Worksheet (080808)
徐思行
2020
个人经历, 全球化, 语言/翻译, 记忆, 时间, 解构, 后殖民/第三世界/globalsouth
《看图写话(080808)》试图解开一个存在于童年回忆里的符号:那面常常在学校教室出现的半白半绿的墙。通过一番简单的搜索不难发现,这样的墙在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很是常见,用油漆覆盖下半面墙是一种更为经济的保护墙面的做法。而这件作品则旨在赋予这个深入个人与群体记忆的符号超越其现实意义的另外含义。我用墙体制作的原材料石膏做了八块石膏板,置于墙上,成为墙的碎片。这些石膏板成为了书写的表面,在其上我采用了私人记忆里的图像和文字—小学课文《和时间赛跑》插图中奔跑的男孩、夸父追日的传说、08年北京奥运会等等,用英语考试中常见的提供词语、看图写话的形式将其整合。这些符号与其说拼凑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更像是那些提供的词语本身,成为思考个人回忆与国家过去的提示。小男孩向着时间奔跑,中国运动员向着胜利奔跑,那第三世界的中国在向哪里奔跑,又在追逐着什么?
R/K(F/E)
徐思行
2020
个人经历, 全球化, “边界”, 移民/迁徙, 跨文化, 语言/翻译, “他者”, 虚构的现实, 战争相关, 关系(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国与国etc)
《R/K (E/F)》的灵感来源于在一本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二手书里发现的手写留言。在留言中,Kevin (K) 曾把这本书作为25岁生日礼物送给Rachel (R),但最终书本辗转流回市场,被我买到。这个事件中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让我着迷:不知是何种关系的二人,一位智利作家,一个中国读者,一本作为礼物却被丢弃的书,一封书中的信……仿佛充满了对于不同文化、语言与个人关系的隐喻。我用巨大的几何形状水泥块呈现一张高度抽象、分割的老式书桌,遗落在地面,并在常用于保护桌面的pvc塑料布上用丝网印刷进行印制,将想象中一处写信的场景打碎成几块故事版一样的画面。白色的石膏线条则作为路径,穿梭在几何形状之间,成为了拼凑起这个虚构故事的向导,却又不指明具体的方向。与这件作品配套的两则英文故事别在雕塑作品诞生之前与之后创作,其中Kevin和Rachel对应朋友和敌人(谁是敌谁是友则留给观众去想象),一个中国人则扮演了故事的观察者与想象者。
Icon Effect
朱峰毅
2020
“异化”, 解构
没有什么骗术是值得被明目张胆的使用的,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应用CGI逐渐成为了一个特例 - 当虚拟的物体在渲染之后与现实环境融为一体时,它们的存在是由各种电脑数据决定的事实已不再被人在意。就此推断,当代替了物理,光线,时间等自然因素之后,这些电脑数据的化身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制造和解构图像景观的规范。“Icon Effect”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我将3D软件中指涉物体位置和方向的xyz轴标示一一标记在我真实拍摄照片中的物体上。乍一看这个作品可能是对3D文化的迷恋,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标示是如何左右着我们对图像的认识。我的出发点是,xyz坐标轴作为一个在数学,物理及计算机图形领域中不断被打磨并频频出现的元素奠定了它指涉三维环境的属性。当它在照片中 (一个新的环境)出现后,人们也无法避免的将它与物体的位置及朝向产生联系。
Airplane Mode / 飞行模式
朱峰毅
2019
“异化”, 消费主义, 日常物件的表达
万物不断演变的概念再次被继续发掘,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很难把他们与其原始形态产生联系。在作品“⻜行模式”中,我用夸张的广告形式来强调被呈现的⻜行模式与它原始形态的差别。对我来说,⻜行模式作为一个手机功能,之所以能在远离互联网的生活方式中重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行模式在与新的元素不断组合并创造新的意义 - 在作品中无论是孤立的⻜行座椅,挑逗的文字还是沉浸式的自然图像,都在为⻜行模式的演变作出贡献。 我倾向于把这个现象与大自然的开放性做类比,不到最后不能预知万物最后的形态和目的。
FLESH PAERT🥳系列 / UNTITLED 92
黄泽坚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互联网, 社交网络,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男性气质, 记忆, 幽默感, 解构, 陌生人/社交软件
我在社交软件Tinder的个人介绍说:“我是一名艺术家。我用扫描仪扫描你的身体然后用你的皮肤做一个雕塑。试图记录和视觉化陌生人身上的荷尔蒙。”
FLESH PAERT🥳系列 / UNTITLED 2+6
黄泽坚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互联网, 社交网络,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男性气质, 记忆, 幽默感, 解构, 陌生人/社交软件
我在社交软件Tinder的个人介绍说:“我是一名艺术家。我用扫描仪扫描你的身体然后用你的皮肤做一个雕塑。试图记录和视觉化陌生人身上的荷尔蒙。”
SOLO SHOW “FLESH PARTY🥳”, 2019
黄泽坚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都市文化, 互联网, 社交网络,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男性气质, 记忆, 幽默感, 解构, 陌生人/社交软件
我在社交软件Tinder的个人介绍说:“我是一名艺术家。我用扫描仪扫描你的身体然后用你的皮肤做一个雕塑。试图记录和视觉化陌生人身上的荷尔蒙。”
The Skin of a Huamn Being / 人类皮囊
Joy LI 黎佳仪
2019
个人经历, 全球化, 城市化, 都市文化, 消费主义, 山寨/模仿, “边界”, 种族和民族认同, 性别认同, 女权/女性, “他者”, 日常生活, 神话, 时间, 肖像
《人类皮囊(The Skin of Human Being)》探讨了一个人如 何将自己融合进这个已经建立好的世界中——扮演已经存在 的角色、穿着由他人设计的衣服、认同共享的社会规则,人 们从这种确定中感到一种安全感,但同时也承受其带来的束 缚。作品标题中所说的“人类皮囊”,是指一种通过不断学习与模 仿现有的样本,而获得的社会皮肤。我们活在这些社会皮肤 之下,同时活在他人的体验之下。
纸箱系列
陈古
2017
个人经历, 全球化, “后人类”, 消费主义, “边界”, 移民/迁徙, “他者”, 建筑相关, 自然景观, 环境与生态, 记忆, 时间, 言论自由, 机构批判, 虚构的现实, 公共空间, 跨学科研究
2017年创作的“纸箱系列”,选取大众通用的spaceo牌纸箱,通过纸箱的结构特点进行榫卯连接,从而由纸箱正形和负形构成了一系列临时雕塑装置。这种看似静穆却岌岌可危的临时状态与人群、生活、栖息地相关;纸箱作为景观脱离了原本的生产和消费场景,这种脆弱的材质指向了两种向内及向外的“空”。
Uwhere to go
欧杨
2020
个人经历, 城市化, 虚拟现实, “边界”, 记忆, 时间, 过程相关
-空间装置现代化形成的速度是一种怎样的速度?每天都生活在同样的城市,每天看到的景观却不同,时空发生折叠,一路过来,上升即下降,出口即入口。生活其中的人们在每日变化的城市记忆的重影里摸索前进,不再共享相同的空间经验。我的城市正在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高大的建造机械堆起了一座又一座摩登大楼,没有建成的楼层和楼层间只有一座灰色的水泥楼梯相连。在安静的夜晚,灯光下的水泥楼层就像发光的工业废墟。儿时我曾从楼梯滚落过,下楼梯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带有危险性质的动作。在一个昏暗的、没有终点却又可以随时选择离开出口的旋转楼梯,带来了工业废墟的压抑感,观察者只能借由手中的电筒一步步拾级而下,重复再重复的动作,一天又一天拆除而重建的高楼,直到他们走到想要出去的楼层为止,可以一直在其中盘旋而下,感受高速的现代化带来的被动的下坠感。
Cryptonym of Its Final Chapter
一子
2019
个人经历, “异化”, 城市化, “后人类”, 虚拟现实, 山寨/模仿, 建筑相关, 自然景观, 日常生活, 记忆, 虚构的现实, 光, 幽灵学
空间装置 实体再现了材质缩减到最简的数码空间 由匿名上传的风景图片和灯光制造景深 机械下雪装置和烟雾器 与缺乏来源信息的六频环境环绕声音 Byredo Rose of no man‘s land玫瑰香水一起复制感官中的通感 建造一个疏离的浪漫化了的人工景观。
A Minimizing Plan
一子
2017
游戏, 幽默感, 政治事件
由三个视觉中带有五角星且在全球享有拥有高度权力和话语权的国家/组织的旗帜构成的三幕游戏 观众可以选择性的用一个白色的球去撞击旗帜中立体化了的五角星 不带有重力的五角星会随之漂浮而走 带有重力的白球摔出旗帜底面的表面后会下坠直到开启下一幕场景 如此循环 游戏没有任何分数 成就以及结局
在盒子里
励明娜
2019/12
个人经历, 都市文化, 日常生活, 幽默感, 光, 日常物件的表达, 跨学科研究
在盒子里 是一个新媒体表演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人却并不孤单的故事。表演者在一个半透明布料围起来的盒子里进行表演。盒子里有四盏灯和四个开关。灯是表演中用于表达情感的媒介。四个开关除了可以控制灯的变化之外,还可以触发不同的音乐,比如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或是一段循环的录音。通过开这些不同的开关,表演者可以做出现场音乐。这个作品通过一种舞台化的风格,反映了艺术家对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城市的夜景,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排排的公寓楼窗口其实都各不相同,每一个窗户都有不一样的灯和不一样的颜色。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小盒子里,每个人的盒子都很特别,拥有不一样的故事。在这个表演作品中,盒子比喻了一个个体人类的世界。当日常的室内家居变成了一个用灯和音乐创造的想象空间,我们是不是其实都在表面的平静之下拥有自己的小小魔法世界呢?
家书
韩佳希
2020
个人经历, 全球化, 跨文化, 种族和民族认同, 西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 日常生活, 时间, 历史, 跨学科研究
在18-19世纪瑞士格拉鲁斯(Glarus)的纺织业鼎盛时期,很多代理商去到一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纺织品贸易。他们将贴有织物样品的信件寄回Glarus,然后Glarus的纺织公司根据亚洲的样品设计和生产了那些符合亚洲市场审美的织物,并将这些织物卖回了那些亚洲国家。为了获得正确的设计和销售,代理商和纺织公司用书信进行来回往复的沟通。我出生于中国贵州,那里有靛蓝蜡染工艺的传统。我用了一种相反的方式在Glarus和我的家乡之间建立了联系:我将著名的瑞士纺织产品Glarner Tüechli作为样品寄给我的家人,要求他们将样品带到村子里做传统蜡染的工房,让那里的妇女们根据样品做一块相似的布出来。就这样我开始了和家人不断寄信与收信的旅程。
Trigger
Display as
List
Grid
Showing:
Image
Description
Map
Filtered by
About the topic:
Medium: